腸套疊必須早期診斷治療
所謂腸套疊是指腸子的前段套入後段的腸腔內,而產生腸黏膜腫脹及腸道阻塞。這個腸套疊治療必須早期診斷及早治療,與腸絞痛的治療完全不同,要非常小心。常見於3個月至6歲之兒童,約80%病例發生於1歲內;男性的發生率約為女性的2倍,目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盛行有關。
腸套疊好發於春夏季節交接和初冬時期,正是胃腸炎和流行性感冒盛行的時候,而腸套疊雖然至今仍不清楚其真正的致病因素,不過和上述病毒感染有相當大的關連,因為一般嬰兒特發性腸套疊的起點並沒有特殊的病灶,可能是病毒感染或其他不明原因引起腸蠕動和收縮不協調,導致近側腸子套入遠端腸子中而引發腸套疊。
典型的腸套疊好發於一歲以前,以五至十個月大的嬰兒最多,其症狀主要有三項,即腹痛、嘔吐及解血便。腹痛的特徵是突發且呈週期性,大約每隔10~20分鐘發作一次,小孩呈現哭鬧不止、臉色蒼白流汗、兩腳蜷縮至腹部,幾分鐘後腹痛消失而呈現平靜無恙或倦怠嗜睡。第二個症狀是嘔吐,嘔吐是腹痛的伴隨症狀,初期是吐奶,但後來可能是含膽汁的嘔吐。最後是解血便,這是由腸黏膜出血和腸黏液混合而形成,看起來很像草莓果醬。
目前現行之治療方式,包含灌腸(鋇劑灌腸、食鹽水灌腸、氣體灌腸)或手術治療(徒手復位或切除壞疽之腸子)。一般來說,急性腸套疊症狀若發生在48小時內,可先嚐試灌腸;如果臨床上沒有毒性症狀如脫水、倦怠、休克等和腹膜炎症狀,則不論發病時間長短都可以先嚐試作灌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