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候暖化動物不冬眠
冬眠是某些動物抵禦寒冷、維持生命的特有本領。在每年4-6個月的冬眠中,它們的心跳、脈搏、新陳代謝都降到最低限度,不吃不喝,也不會餓死。對許多動物來說,冬眠是每年一度最重要的活動,如果他們不冬眠,可能在春天來臨前就會活活餓死。
每當氣候漸漸變冷,食物缺乏的時候,許多動物就進入冬眠,動物的冬眠,完全是一項對付不利環境的保護性行動。引起動物冬眠的主要因素,一是環境溫度的降低,二是食物的缺乏。冬眠以前,往往要大量進食,補充體內的營養。而一旦進入洞後,它們就不再吃任何東西了。在洞裡的這幾個月,它們主要依靠入洞前所獲取的營養來維持,以度過這段困難時期。
但是最近科學家發現,動物的冬眠習慣開始有了轉變,近年來冬季縮短、溫度升高已經造成冬眠的動物提早醒來,這樣的現象是很可怕的,因為動物甦醒後才發現食物不夠充足。像是蝙蝠、土撥鼠等動物都提早甦醒,在西班牙某些地區,澳洲棕熊甚至完全不冬眠了。此外,動物園裡許多在十月就該開始冬眠的動物,因為氣溫居高不下,久久不能成眠,使得動物員的工作人員也不得不用人工降溫方式,幫助這些動物冬眠。地球氣候變遷也在其他方面對冬眠的動物造成衝擊,有些動物已有早產或晚產的狀況,這些對地球來說是很可怕的惡夢。
身為地球上的一份子,我們必須正視地球氣候變遷的問題,才能讓動物們安然的冬眠去。